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_第18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1节 (第2/2页)

,所有与按察使之死有关的官吏,悉数被扒皮挂上城墙。

    程先理所应当占了c位,成为九江城门上最靓的崽。

    雨水最密集的七月,乡民们发泄尽积怨,又在领头人的号召下,全线回防、挖河筑堤,奇迹般地以蛮干征服自然,守住了江汉夏粮,如此又有了长足的底气,占地为王,与军备并不强势的朝廷对峙。

    此时,雨带北上,灾情已转移至淮水。

    事态一如赵随风预言。

    河水涨得凶猛,朝廷要舍凤阳沿岸保淮扬的流言,传得更凶。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暴雨夜,凤阳府也乱了。

    在凤阳卫的严防死守中,一群乡民豁出性命,凭借对水利工事的熟悉,悄悄掘开了对岸的淮安大堤。

    原本就低于河床数米的淮安府临河万亩良田,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转移灾害的府民,不知是谁,还将二十年前治水时,被工部按下的《为凤阳四州县请命改束为蓄为疏以治淮安民保收谏》散至满城。

    赵沧州的名字,时隔二十年,再度被提起。

    那年他以血泪写下的谏文,也以这种方式重见天日。

    就在水淹淮安之后的第三天。

    朱笔大字,触目惊心。

    朝廷阴谋,无所遁形。

    看过谏文的无不摇头叹气。

    若是早些采用他的法子,无非是多出些钱,却能完美保下两地,又怎会叫两岸结成仇怨,酿成今日大祸?

    说到底,就是朝廷不施仁政,官员贪腐成性,都不把底层老百姓当回事罢了!

    一时间,凤阳府百万人众呼天抢地。

    怎么地,咱不是大宁子民是吧?

    那行,咱就还不当了!

    一支高举“赵”字旗的叛军横空出世,与东边安池难兄难弟、遥相呼应。

    这大约就是赵随风迟来的报复吧。

    顾劳斯对着密报,心情沉闷。

    他滞留的安庆府,与上游隔一水对峙。

    虽临近漩涡中心,但朝廷以震慑为主,尚未真的开始围剿。

    主要是,塔峰一叙后,在这个节骨眼上,明孝太子连同苏训,一起失踪了。

    消息一出,不止南直隶乱了套,整个大宁都乱了套。

    神宗接到密报时,距离明孝太子在湖口地界失联,已有七天。

    他最后踪迹,是雨夜登船前,码头仓促所留一封混杂着黄泥与雨渍的请愿书。

    短短两行字,叫神宗不由老泪纵横。

    父亲,如保我与保国抉择之艰难,保民与保粮亦是。

    此前在救他与处置顾准之间,神宗已作退让。

    这次换宁云亲自问他,要如何选?

    老来膝下尤为萧索的神宗,不得不一退再退。

    他投鼠忌器,不敢出兵,只令人暗中找寻。

    可洪波浩荡,江水茫茫。

    神宗苦等一月,明孝依旧杳无音信。

    北边战事未停,南部民怨未息。

    长此以往,大宁甚至要面对腹背受敌的困兽之境。

    来硬的他手软,那就只剩下……

    他想起谢昭说的罪己诏。

    “如今太子下落不明,贸然出兵镇压,恐陷太子于险境。

    不若朕罪己怀柔以招安,阁老以为如何?”

    被传来议事的,正是太子外祖陈尚书陈愈。

    他溜须本事一流,“老臣以为,甚妥!汉武唐宗有错则改,陛下无错,可为了太子亦可加勉,大善,大善!”

    神宗舒坦了。

    他一拍板,我这领导讲话,就交给陈部长了。

    可怜老陈,一把年纪了,还得熬夜给领导诹表态发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