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九十三节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第2/4页)
且渠且雕难,说的有道理。 现在,汉强匈奴弱。 马邑之战的结果清清楚楚的证明了这一点。 在匈奴没有找到能击败那支在马邑城下围歼了折兰、右贤王本部以及楼烦、白羊联军的汉骑办法前。 匈奴,只能在汉朝面前退让。 以换取时间。 这是清楚无误的事实,哪怕兰陀辛等人再不满,也只能接受。 躺在干草上的中行说却是激动的继续说道:“当今单于,若只是隐忍或者忍辱负重,大匈奴或许还有希望,但其……” 中行说听着外面嘈杂的声响。 那些萨满祭司的诅咒之语,和匈奴贵族们的欢呼雀跃之声。 他垂然低头:“其今日此等行径,清晰无误的证明了,他就是一个怯懦之君!” “今日之所谓诅咒,不过败犬之哀嚎而已!” “我深恨当年,没有劝说右贤王,先发制人,以至于有今日!” “老上单于一手创立的基业,恐怕不出十年,就将丧尽!” 兰陀辛听着中行说嘴里吐出来的这些大逆无道的词语,他只能沉默的低下头。 因为他知道,这个老宦官说的没有错。 今日的匈奴单于,今天的匈奴贵族,已经在汉朝面前,被吓得胆寒了。 马邑之战,那惨痛的大败,被这两年通过换俘换回来的匈奴贵族,广为宣传。 那支刀枪不入,以一己之力,生生的撞碎了折兰军阵的汉军胸甲骑兵,让每一个匈奴人,都生不出与之对抗获胜的信心。 特别是在下层的牧民和骑兵心里,汉军的那支骑兵,已然被神化了。 原本,事情可能糟糕不到这个地步。 毕竟,下层的牧民和骑兵什么的,愚昧无知,还不是贵族和主人们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但问题是,整个单于庭都被那些换俘换回来的贵族描述的场景吓傻了。 他们战战兢兢的看着汉朝。 并且将这种情绪,传染给了下层。 以至于,今天的匈奴,只能在龙城靠着萨满祭司来诅咒汉朝。 却不敢派人去杀死,哪怕是侮辱和羞辱那些正在匈奴各个大部族中清查被掳汉人的汉使。 两国边境地带的部族,现在不是主动后撤了,就是已经在跟汉朝眉来眼去。 今日的匈奴狂欢,确如中行说所说,不过是败犬的哀嚎,怯懦者和胆小鬼的盛会。 他们只愿意去西方,征服和掠夺那些软弱的塞人、月氏人、康居人,死都不想回头去南方长城了。 甚至,某些部族夸张的连过冬都不回南方了。 他们将自己部族的过冬之所,挪到了西方的盆地。 匈奴立国以来,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局面,也从未面对过这样的情况。 兰陀辛叹了口气。 他抬头看着躺在草堆上,已经走到了末路的中行说,问道:“中行先生,您是老上大单于的智囊,也是大匈奴的智慧所在,以您之见,大匈奴若要继续延续和称霸,应该如何?” 中行说躺在草堆上,望着兰陀辛,先是摇了摇头。 然后,他想起了自己记忆里的那个永远不会被他遗忘的片段。 那是二十七年前的夏天。 老上单于初立,汉匈之间,达成了一项全新的和亲条约。 他,一个宫廷里可有可无的宦官,成了那个和亲条约的添头,被人绑着送到了草原。 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想来匈奴的。 只是,那些贵人掌握着强权,根本不给他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 于是,在临行前,他对着长安宫墙发誓:必我行也,为汉患者。 负责押送的官员,听了他的誓言,纷纷哈哈大笑:“阉竖之奴,也有骨气?” 从那以后,向汉朝,向刘氏,向这个世界报复,就成为了他的夙愿。 如今,他是要死了。 中行说很清楚,他活不过几天了。 甚至可能下一刻就会咽气。 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