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8节 (第1/2页)
今日的许家与平常有些不同。 醒来的许黟没有在屋子里热身练拳,他拿着牙粉和牙刷,用温水刷牙洗脸,再擦干脸。 再回到屋里,他给自己换上昨天就准备好的衣裳。 一顶黑色儒巾帽,一件雾蓝色短袖交领长款褙子,再加一件淡米黄加棉长衫。 如此穿好,许黟整体形象显得有些文质彬彬。 他比划了一下原先在墙上做的记号,发现他又长高了两公分。 不错不错。 许黟非常满意地挥了挥袖子,推开房间门,听得外面的动静,是阿旭阿锦两人醒来了。 “郎君。” “郎君!” 两人见着许黟,异口同声地喊完。 阿锦目光亮晶晶地看着许黟,喊道:“郎君穿的这身是真好看。” 许黟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 他今日是特意打扮了一下。 离他们去城隍庙还有一段时间,但做饭累人,许黟就让阿旭不要做早食了,直接让他拿着钱,跑去南街市井的李阿婆那里买馕馕汤。 这馕馕汤是从外域传来的吃食,馕就是用面食做的饼,一个就有人的脸那么大,嚼着干巴巴的带着一丝咸香。 但撕成小块泡在汤里,味道却很是不赖,馕饼吸饱羊骨头熬的汤汁后,软绵绵的,不需要如何费力,就可以吃完一大碗。 许黟让阿旭买了三碗馕馕汤回来。 热腾腾的汤与吸满汤汁的馕饼下肚,他们不仅饱腹,身体也暖和了。 吃完早食,许黟喊阿旭阿锦两人,先喝一碗御寒的姜汤。 两人又是吃馕馕汤,又是姜汤的,小脸都热出微微的细汗。 现在要他们去外面吹一个时辰的冷风,都不带怕的! 许黟看着他们很有冲劲的模样,眼眉一弯地笑起来,问道:“东西都备好了?” “都备好了。”阿旭回答,一一地跟许黟说都带上了什么。 他们要自个备上装水的壶子,还有碗筷,小被子,替换的外袍,折叠木凳,以及十几张裁成四四方方的棉布手绢。 许黟听他说完,满意地点头,这些东西都可应需,大抵是够用的。 要是这些不够,还有邢岳森。 …… 辰时,寒冬旭阳升起。 邢家的驴车渐缓的驶入南街石井巷,停到许家院子。 这时候,旁边的何家门咯吱开了,何娘子与何秋林一并走了出来。他们是知晓今日许黟是要去城隍庙外的义诊堂坐堂的,见着他带着阿旭阿锦上了邢家的驴车,眼睛追随着渐渐驶离的驴车,心里也荡起一层波浪。 何秋林道:“娘,今日西街邢家施粥,说米粥稠得可以沾勺,我们可要去?” 何娘子摇了摇头,往日他们是凑着去排队,今日就算了吧。 “黟哥儿在那里呢,我们就不去了吧。”她说道,转身缓步回到屋里。 何秋林不解,疑惑地跟着进来:“娘,为何呀?” 何娘子就与他说,这粥是给那些食不果腹的人的,他们家虽穷,却也不至于抢了这些人的份额。 “以往是没有想这般多,如今想到了,还再去领粥就不合适了。” 何娘子说完,让何秋林帮忙看着许家的院子。 今儿许家屋里没人,只有一条守家的小黄,还不知他们何时能回来。 另一边,许黟带着阿旭阿锦坐着驴车,还没到城隍庙外,驴车前进速度就渐渐慢下来。 外面的声音更是变得嘈杂,许黟掀起车窗帘子一角,就见外面街道多出好些人。 这些人和他一样,都是要赶往城隍庙的。 许黟的目光扫过这些人,他们大部分都是穿着打补丁的发旧衣服,老老少少,几乎什么年龄段的都有。 无一例外,他们的手里都拿着装粥的器具。 这器具也多种多样,有圆形土陶罐的,有开口盏形碗的,也有抱着木盆的。 无论是哪一种,他们的脸上都是翘首以盼的期待,显然,盐亭县历年来不成文的行善施粥活动,已经深入底层百姓的心里。 “咚咚咚——” 一阵锣声在远处搭建的小高台上响起。 许黟视线挪了过去,就看到有个穿着仆人打扮的小厮,他举着锣,敲完就大声地吆喝喊。 “安静!安静!” 喊了几声,骚动的百姓们才停慢了脚步,仰着脑袋听着那仆人说话。 仆人看着底下围上来的人们,依言照念地先报出一串感恩的话,接着就说这次邢府施粥,还另设义诊堂,只要是身体不适之人,都可前去排队诊看,不仅不用诊金,有病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