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8节 (第1/2页)
时至今日,谢昭是为数不多敢随口调侃崔循的人,不知情的外人看了,大都会感慨两位交情匪浅。 萧窈则是见怪不怪,懒得掺和。 崔循不动声色道:“若过意不去,筹措军资之事便交由你来料理。” 谢昭处理文职事务,不逊于任何人。 但他到底未曾切身历练过,对于军中事务知之甚少,兴许还不如萧窈这个同晏游耳濡目染的,自然无法与崔循相较。 他对自己的斤两心中有数,却并没露怯。扯了扯嘴角,从容笑道:“琢玉若放心交给我,我情愿一试。若有不明之处,想来公主也愿为我解惑。” 崔循抬眼看向他。 萧窈扶额,言简意赅道:“够了。” 谢昭知情识趣,落座后道明来意:“我昨日问过桓家人,萧巍已着仆役收拾行李,不日将离开建邺。” 他极擅往来交际,未曾如崔循这般旗帜鲜明地站在哪一方,几乎与各家都有交情不错,说得上话的人。 萧窈并未质疑这一消息,只道:“比预想的要晚不少。” 元日立储昭告天下,连桓氏在内的朝臣未有异议,便昭示着萧巍此行无望,空跑一趟。 以他的性情,早该拂袖离去。 毕竟向曾看轻过的萧霁俯首称臣,何尝不是屈辱? 但他还是留下了。 在得知此事后,萧窈曾特地叮嘱萧霁,叫他留在宫中不要外出,又吩咐侍从仔细看顾太子安危。 崔循与她看法一致。 前几日东阳王返程之际,也告知萧霁不必相送,只在宫中见了一面。 “他在此久留,必是有江夏王授意,有所图谋。”谢昭看着茶水蒸腾的热汽,眯了眯眼,“太子殿下的安危是重中之重,公主那里,也宜更仔细些。” “年前学宫雅集,公主当众拂了萧巍脸面,他这个人睚眦必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崔循不大喜欢谢昭在自己面前过多关心萧窈的事,但这回却没再与他针锋相对,只向萧窈道:“出门时除却侍卫,记得叫慕怆随行。” 萧窈颔首:“我明白。” 谢昭目光落在崔循面前那纸摊开的公文上,问道:“军资为何处筹备?” 崔循道:“湘州。” 湘州原在王俭手中,他是个昏聩的酒囊饭袋,难以约束手下人,中饱私囊、从中渔利者数不胜数。 宣称的十余万兵马,刨除虚报的、老弱病残充数的,真正能用的不足半数,皮甲、兵刃更是残缺不全。 不独萧窈忧虑,便是崔循自己,也不放心这样的军士迎战。 少不得要为其筹划。 谢昭轻轻叩着书案边沿:“琢玉认为,江夏王必会起兵谋逆?” 他并非怯战之人。只是若能用些谋略手段,兵不血刃按下江夏王,自然还是少些损伤为好。 毕竟战事一起,谁都无法从中讨得好处。 崔循知他心中所想,没多费口舌,言简意赅道:“没有临阵磨枪的道理。” 第107章 萧窈能够理解谢昭的顾虑。 战事一旦开始, 将士伤亡,百姓流离失所,不知要耗上多久才能收场。 而与此同时, 她直觉上更认同崔循的看法。 此战或许在所难免。 以她对江夏王的了解, 这位叔父实则算不得老谋深算的野心家, 更像是个心狠手辣、不择手 段的疯子。 在他那里,所谓的谋略不见得能派得上用场, 哪怕前脚约定好盟约, 转眼便能翻脸不认人。 对于这种人, 许以利益, 只会愈发助长他的胃口;唯有真刀真枪拼过, 血淋淋拔去他所倚仗的羽翼, 才能令其俯首。 萧窈三言两语讲明缘由。 谢昭是个聪明人。 哪怕一时不愿见到这种情形, 但细想之后, 也明白这话没错,深深叹了口气:“所幸湘州在手。” 若湘州仍由王俭坐镇, 与江夏王勾连,沆瀣一气。届时兵马沿江而下,直指建邺,宿卫军恐怕也难与其抗衡。 “若湘州兵强马壮,自不必忧心, 以晏游的本事必能率军拒敌。但就眼下来说, 却还不够。”萧窈顿了顿,轻声道, “桓大将军碍于建邺家眷, 明面上不会与江夏王站在一处,可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