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5节 (第3/3页)
咳一声,话音一转,开始科普。 简而言之,朝廷救荒,历来有三途:赈给、赈粜和赈贷。 赈给就是无偿发米,不要钱,政府全部兜底,通常是大荒之年救命的法子。 北三省灾情最重,南直隶调去的大部分米粮都是用作安民保命。 赈粜则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控价,严令商人坐地起价,将粮食售价维持在平常水平。 神宗正在酝酿的限粮令,便属这一类。通常这是灾情并不严重时的调控政令。 最后一类赈贷,是通过发放救助性贷款,政府开仓贷出米粮,帮助灾民或贫农获取口粮、种子、牛具,以恢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这类又是灾情最轻情形下的变通之举。也是南直隶推行的政策。 显眼包小顾十分上道,捧哏就位,“哦,原来如此——” 老大人满意点头。 见大家都听懂了,这才慢悠悠道,“这其中,无偿赈给看似简单,实际最难做好。” “灾年鱼龙混杂,朝廷一旦开仓放粮,不少商籍、富民也蜂拥而至,假扮灾民冒领救命粮;更有各地官员层层盘剥,防不胜防。赈灾之事,干系重大,历任赈灾使想过无数办法,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何况救灾如救火,也没有那么多闲工夫与这些人斗智斗勇。” 见老伙计长篇大论成为全场最靓的崽,前前前任吏部尚书张大人坐不住了。 赈灾?谁没干过似的!想当年两广蝗灾,便是他受命救灾! 于是他抢过话茬,“所以最快捷有效的法子,就是在赈灾口粮中对沙掺草,因为只有真正吃不上饭的饥民,才不会在意米里有什么。事急从权,顾大人掺兑,无可厚非,只要他从皇仓支出的米粮同三省入库的米粮数合辙一致,便不算什么大事。” 年长的阅历足,即便没有赈灾经验,也有被赈经验,如今再回想,竟是恍然大悟。 抱歉了,那些年被下官咒骂贪官污吏的大人们。 有两位老长官背书,场中再无人质疑。 顾准亦是做足了准备,应声一挥手,便有属司郎中抬来等人高账目。 “徐大人折子里白纸黑字,已核我赈粮百二十万担,与漕运登船造册之明细并无出入,大人可要现场查验?” 徐乔紧了紧手中刀,咬牙切齿,“不必,顾大人敢拿出来,必是做好了名目,何须再看?” 贪污赈灾粮食再无文章可做,徐乔情急之下,只得咬他治灾不力一事。 他再掷一本总账给顾准,“就算事实真如大人所言,驰援三省大人不曾渎职,那南直隶灾情大人又是如何应对,才叫本官初到应天府,就有饥民拦路状告大人赈灾不力、中饱私囊,以至于民生涂炭,饥不果腹?” 顾准两手一摊,“这就要问皇商何时降价了。毕竟大宁最大的米商,穿着御赐的黄马甲,老夫区区一个南直隶户部尚书,可不敢与他们叫板,不如大人提来金陵胡家,审一审谁借他们的胆子发国难财?” 谢道济被他绕来绕去搅得头疼,跳脚质问道,“少与我等推诿,若南直隶十四府一州仓廪殷实,百姓不缺米粮,你又何惧商人?” 他急怒之下轻易入了套,一张嘴就被顾准带进阴沟里。 激将成功,牛马总算上道,顾准终于露出一抹慈祥笑意。 他拍了怕脑门,“是啊,调的是皇仓,出的却是州府仓廪的粮,老夫恳请二位监察使,好好地、细细地审一审这不翼而飞的粮,究竟是州府丢的,还是皇仓丢的?” 着了道的徐乔压抑着怒火,怒瞪谢道济一眼,嘴上却道貌盎然,“顾大人慎言!皇仓账目,由内务、宗府与户部三司协管,自然不会有什么纰漏,泰王调粮皆出自南都皇仓,有目共睹,倒是大人治下不严,纵容州府粮官监守自盗,乃至走漏消息祸乱粮市,被揭发仍不知悔改,意图栽赃陷害泰王,给我拿下!” 他口号倒是叫了一大串,只是十来个锦衣卫被制得服服帖帖。 有几人意图反击,却被长枪.挑破手腕,绣春刀哐当落地,几丝殷红的血珠飞溅。 除此之外,再无一人援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