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5章 (第1/2页)
“不行。”崔夫人眼含热泪,严词拒绝。 “你们都得留在老爷身边。” 人生在世,有几个不为名利低头? 陈娴固然万般不舍,也须得为孩子的前程做打算。 今日他们是世家子弟,坐享富贵,人前是芝兰玉树,是相府千金。 若随她奔逃出走,跌落草莽之中,混迹市井江湖,于她自身或许甘苦交织。 于这两个孩子,只怕只有无尽苦楚,没有欢乐。 世人争相在苦海争渡,是无奈之举,没见过哪个人自己往苦海里面投奔的。 为人父母,陈娴断不能坐视崔谈自毁前程。 崔谈跪倒在母亲面前,嗓音稚嫩中间夹带些许少年换声的粗哑,“母亲此去,不知归期,难道要我和谊儿永生永世承受骨肉分离之痛?您忍心吗?” 陈娴泪水滚滚,颤手轻抚儿子面庞,痛泣不绝,“谈儿,我且问你,现在何处念书。” 崔谈面露疑惑,母亲向来关心他学业,如今怎么糊涂了,思忖一下,仍旧认真回答:“国子监。” “世间读书人何其多,长安读书人不知凡几,比你年长的,比你学问深的比比皆是,他们争破了头,也未必能踏入国子监的门槛,遑论国子学,你不到十二岁,却在国子学读书,所凭为何?” “……蒙父亲荫蔽,特许入学。” 国子监对学生有年龄要求,十四岁才可入学。 崔谈天资聪颖,虽不像崔谨那般是崔授抱在怀里亲自教导识字,却也是由名师开蒙,一路大儒学士教导不断。 十岁出头学识便超出同龄人一截,皇帝倚重崔大人,对他唯一的儿子,自然多有青睐,特许崔谈入国子监读书。 崔谈先在崇文馆学习一年,后面才转到国子学。 “你经历的所有顺遂得意,大都仰仗你父亲,离开浩荡江海,便是真龙,也只得伏困,再想乘云气、上青天,可就难了。儿啊,人得学会借势、乘势。” 一旁的崔谨听了深受触动,心中泛起淡淡的羡慕,有娘亲真好。 随即释然。 爹爹是不是也常这样为她做打算呢?从前她命悬一线之时,他又是如何痛断肝肠,拼命救她呢? 她在心里教自己:爹爹给的爱已足够多,甚至过度了,人不能太贪心。 崔谨淡然超脱,还有几分不落地的清高。 她对继母的话不置可否,谈不上不认同,只是觉得人各有志,在富贵场中汲汲营营未必就好。 但是血肉之躯,饮清泉、食五谷,生就一副向上之心的人,才是大多数。 崔谈年纪不大,素有高标远志,随了崔授那副不屈不挠,风波之中不低头的脊骨,自然不甘平庸。 不过他对母亲的说辞,也自有想法。 “孩儿学《易经》时,父亲曾教导我,世间万物皆在‘易’这个字上,波云诡谲、瞬息万变,不变无法应万变,只能在变动之中求生机。” “天下没有长青永盛之事,这也是父亲告诉我的,再显赫的门庭,终有衰落之期,父亲已是位极人臣,我再往前,还能到哪一步呢?” 崔授政治嗅觉敏锐,对皇帝的忌惮了如指掌。 破例让不到十岁的崔谈入国子监读书,一则表示荣宠,二则表明皇帝对崔授的子女家事过分关切。 身为一国之君,对手下臣子如此,某种程度说明皇帝心中经常忖度崔授和他这几个孩子。 猜疑之下,这不算什么好事。 崔授自己整日嚣张跋扈,却教儿子崔谈收敛藏拙。 “我现在跟母亲一起离开长安,可打消君王对父亲的疑虑,对我自身亦不失为磨砺。” “而我,不论身在何处,都是父亲的孩子,他或许一时会气我出走,难道还会不认我?不会的。” 言下之意,往后前程,崔授该出力费心,依旧会出力费心。 崔谈对他爹也是自信,谁知道某人会怎么想。 “母亲,江湖多风波,您一人离开,要我和谊儿如何放心得下?您要我们一直牵肠挂肚么?我们一同离开,几年后我自可回来,我和谊儿也有在您膝前尽孝的机会,否则……等你有了新孩子,怕是会忘却我们。” 崔谊一听娘亲会忘了自己,暂停的眼泪又汹涌落下。 “一派胡言!哪有母亲会遗忘自己的孩子。”陈娴将崔谊揽在怀中哄慰连连。 崔谨理解崔谈。 继母以后可能会和景陌有孩子,届时山高水远,就算再想念崔谊和崔谈,只怕也会被眼前的人和事绊住,把对他们的思念和疼爱,保不齐会全数转移到后来的孩子身上。 话到这种程度,陈娴也没了继续反对的理由。 崔谨将人安排成两路,她护送继母和景陌出城,让小寻带崔谈快马回宋王府,收拾她嫁妆里的现钱和金银细软。 她的嫁妆丰厚无比,当初崔授几乎倾尽所有,为宝贝置办嫁妆。 现在分出部分给继母他们傍身,也算尽一份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