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6节  (第1/2页)
    李御史希望镇国公能留在京中养老,别再去争军功惹燕帝不快了。    李御史这一跪一求,随后也有好些个大臣跪下求情。    他们都不同意镇国公披甲上阵。    站在前排的高官大臣中,唯有一个屹立不动没有求情。    他便是陆如纪,吏部尚书,陆承彦的父亲。    但陆如纪不求情,倒没有掺杂私人恩怨,比如说萧南瑜娶了姜沐言之类情绪。    在陆如纪的私心里,他甚至觉得萧南瑜能娶姜沐言是好事,大好事。    只要姜沐言嫁了人,陆承彦就不会再傻傻惦记着她了。    陆如纪是从自己的为官立场上,选择不替镇国公求情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    他揣摩出了燕帝的心思。    燕帝似是铁了心想让镇国公出征,而镇国公出征对他而言,没有任何利益上的损害,所以他选择沉默,选择默不出声的赞同燕帝。    在对自身利益没有损害的情况下,一个臣子为什么要和天子作对?    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咳咳——’    燕帝咳嗽了几声,没去看跪地求情的大臣,直接看向镇国公。    镇国公往御书房一站,魁梧健硕的身形比青松还笔直,稳稳健健半点不晃悠,哪有半点像要颐养天年的样子?    “镇国公如何看?也觉自己老态龙钟,已然要颐养天年,不宜出征?”    燕帝询问完之后,又用手帕捂住嘴闷咳了几声。    不看镇国公和燕帝的年纪,燕帝这副羸弱之姿,显然是比镇国公更需要颐养天年的样子。    “臣是武将,只要陛下需要,哪怕臣只剩一口气,也必能出征!”镇国公的回答铿锵有力。    国有战,镇国公身为武将,从未有过推卸的心思。    身为武将,征战沙场本就是使命。    且他是有爵位的勋贵,食君之俸禄,受百姓税收供养,边关百姓被敌国屠杀之际,他怎能缩在后面不应战。    李御史和其他大臣却暗暗皱眉。    镇国公都这把年纪了,还拼什么?    他们大燕又不是只剩他一个将军了,年纪到了就乖乖养老不行吗?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国丞相姜文櫆刚刚倒下,镇国公再离京,李御史隐隐有种不详的预感。    燕帝很满意镇国公的回答。    他咳嗽着,顺势以镇国公年岁高为借口,暗示镇国公可将萧家儿郎悉数带去边关历练,好为大燕培养更多能打胜仗的将才。    最后还夸了萧家儿郎一通,一副他很倚重萧家,很看重萧家那些少年将军,很期待他们能接过镇国公的衣钵,成长为大燕一代猛将的姿态。    然而,燕帝每夸萧家儿郎一句,镇国公的心就沉一分,冷一分。    因为镇国公想到前世。    那个他不曾经历,却在双生子口中栩栩如生的前世。    前世的他,带着萧家所有儿郎奔赴边关,可他的儿子和孙子们,却没有一个活着回京。    留在京中的萧家女眷们,还被一道圣旨推上了断头台,没能留下一个活口。    燕帝对萧家赶尽杀绝,一个不留。    每每思及此,镇国公都痛心疾首,夜不能寐。    此刻他看着燕帝,面上肃然不显,心里却更是冷如冰川。    燕帝怕是等不及几年后再出手。    这次攻打魏国,明为历练儿孙,暗示他带萧家所有男丁出征,怕是他们这一次便有去无回。    而留在京中的萧家女眷,也会再一次被斩草除根的推上断头台。    镇国公明知燕帝是何打算。    但他没有拒绝,一如既往的恭敬领旨了。    他同意领兵出征,也同意带领萧家儿郎上战场。    不过……    “陛下。”领完旨意的镇国公,再次开口,“魏国在我国北疆,可萧家军在南疆,臣若先去南疆,再领着萧家军横穿全国去北疆,路途太遥远不说,来回折返也太耗时间。”    镇国公的意思很明显,他能出征,萧家儿郎也能出征。    可现实不允许他领着萧家军出征。    且去打仗,总不能不让他带兵去吧?    哪带哪里的兵去呢?    镇国公说完之后,微微垂眸,不留痕迹的往右侧某个方向看了眼。    那个方位站着的是三皇子。    接收到他眼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