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5章 高粱!  (第2/2页)
   随后赵刚就是对高粱的夸赞。    高粱是粗粮,口感不佳,市面上对这种粮食需求量不高,商人也不愿意把高粱运输到其他地方销售。    如此一来,高粱就能维持一个非常稳定的价格。    能让真正需要粮食的老百姓,低价获得足够的粮食。    ···    第二天.    冀南地区,泽县。    天一早,王一五日常来到根据地的粮食售卖点,收购粮食。    此时粮食售卖点已是人山人海。    因为限购,每人每天只能买五斤进口细粮,还必须持有根据地身份证明才能购买粮食,以及最重要的,一直没有变化的一块钱一斤粮食。    所以购粮队伍很长很长。    在王一五看来,如果不是进口细粮是五斤一包的最小密封包装,不然限购会更加严格。    所以,他只能在粮食售卖点蹲着,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那些买到粮食的人,然后囤积起来,或者卖给其他大商人。    再或者,分批运输到日本人控制区售卖。    虽然八路军严查将粮食运输到日本人控制区,但也规定了,根据地内的居民,单人携带十五斤以及以下粮食出根据地,是不违反规定的。    这条古怪的政策,让王一五那商人的本能感觉到了不对劲。    既然是强硬的限制粮食价格,为何还要开放单人十五斤不违法?    直接禁止流出不更好?    还能更好的控制粮食价格。    虽然单人只有十五斤,    但人多一多,流失的粮食也不是小数目。    这样一放松,虽然大粮食商人无法通过向日本人运输粮食获利,因为单人限运十五斤,以及根据地工钱很高,前往日本人控制区路途遥远,难以管理等因素。    雇人运输到日本人地盘根本不划算。    但普通老百姓却可以通过倒卖粮食获利,因此还吸引了大量鬼子控制区的老百姓过来定居。    甚至还放出豪言,今后都使用市场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创建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王一五确实感受到了,根据地的行政人员,都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让他做买卖都很方便。    但也让不少商人有机会囤积粮食,尤其是那些大地主,    他都知道了,八路军没道理不知道。    那些大地主,    想到这里,王一五顿时瞪大了眼睛。    是故意的?    八路军是故意的。    可目的是什么?    难道··    世代经商,跟随父亲走南闯北的王一五敏锐的感觉到了一丝背后的可能。    八路军在钓鱼?    以及,    这真的是一支老百姓的队伍?    思绪到这里,王一五就看见,那张平时写着今日出售粮食数额的黑板上,字迹出现了变化。    没等八路军工作人员诵读,他当即认真看去。    “今日出售精品散装高粱四万斤。”    “每斤三毛钱!每人限购五斤。”    “高粱?”    王一五心里一惊。    高粱虽然也是粮食,可以当主食。    但市场之所以对八路军放出来的粮食需求如此巨大,根据地都涨价到三块三冀南币一斤,日本人控制区涨价到六块钱冀南币一斤。    根本原因是之前八路军放出来的,都是大米和白面,玉米面等细粮,好吃易消化,而且有精良的密封防水包装,能长期保存且不易损坏。    实际上,散装的进口细粮,要比精美包装的市场价差一块多。    现在高粱··可不会这么受市场欢迎。    当王一五买到几斤散装高粱后,更坚定了心里的想法。    高粱质量很不错,都是上品,但高粱是粗粮,口感不佳,再加上散包装,包装不密封防水,不适合长期保存,注定了市场不会怎么受欢迎。    但作为粮食,确实不错。    王一五也是吃过高粱的。    高粱能吃饱饭,能让人有力气干活。    “每天四万斤。”    “现在冀南根据地一共五十个粮食售卖点,每个四万斤,那就两百万斤,是一千吨1    “真的是给老百姓谋福利?”    王一五有些发楞。    四百万斤粗粮,已经能满足全冀南地区人们的粮食需求了。    如此一来,    作为商人,他走过南闯过北,见惯了掌权者的各种嘴脸,克拿卡要习以为常,但真正为老百姓的,还真实第一次见。    而且,    这里的经商环境,也真的不错。    新冀南币,和银元一样坚挺,自从发行以来就没贬值过,比法币好太多了。    “要不要,就在这里扎根下来?”    他心里突然泛起一个想法。    这兵荒马乱的,鬼子势力,果脯中央军,晋绥军,还有土匪,干游商太危险,他现在也存了一些本钱。    在冀南根据地做一个小生意,比当游商安稳多了。(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