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1379节 (第2/2页)
的坚守或许,我是说或许…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高柔是高干的从弟,高干是袁绍的外甥,也是曾经袁绍授予的“并州刺史”,也正因为有这层关系,高柔更清楚…如今的局势,特别是没有魏王的大魏,它的走向…将会如何? 这不过又是一个新的轮回! 张辽立于一侧,凝望远处连绵的军营,嘶哑道:“大王生死未知,只要他还活着,只要他还能回到北境,那一切就是言之尚早…” “可我们坚持不了多久了…” 伴随着“咔”的一声,高柔拳头紧握,他从袁营出身,已经经历过一次“大厦将倾”,没想到曹营…最后的结局依旧如此。 “文远哪…你睁开眼好好瞧瞧,这里不是逍遥津,关麟也不是那孙仲谋,我们…我们是守不住的!降了吧,要不然,我们就降了吧!” 张辽背影落寞… 他能理解高柔的心思,可这个心思…无论如何在他这里是不成立的,是过不了他心头这关的。 他反问高柔:“你觉得当初的项羽为何不肯过江?” 啊… 高柔没想到张辽会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他,高柔只能试着回道:“是…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吧!” “错了!”张辽握着腰间的剑柄,眸子变得血红,“世人只以为项羽的八千兵卒是他的亲兵,可谁又知晓,这八千兵卒是项羽的九族!乌江之畔,他抬头一看,给自己挡刀的是堂兄,低头一看是族弟的断手,要留下殿后的是他姐姐的丈夫,哭着喊着让他过江的是他的叔伯…” 说到这儿,张辽的神色更添落寞,“项羽可以过江,可他要面对的是儿时玩伴的母亲,是他的姐姐和阿婆,是所有看着他长大…陪伴着他长大的父老乡亲!这些人都会满怀期待的问他,‘大王,我的儿子跟孙子怎么没有一块儿回来呢?’而最后,这些人也不会怪他,只会掩住眼底的悲痛说,‘我虽老弱,但仍可以随大王一战。’” 说到这儿,张辽仿佛想到了自己,他的泪缓缓涌出,他迅速的抹了把泪继续说,“…就如同现在的我,归降固然简单,可这些年那些随我征战的父老乡亲,他们的儿子死在沙场,他们的孙子战死他乡,若有朝一日我回到并州老家,他们问我…为何我会穿着他们死去儿子、孙子仇人的铠甲‘衣锦还乡’?我…又要如何交代?他们若提出要为他们的亲人报仇雪恨,我又有何脸面去面对?” 这… 有那么一刹那,高柔有些动容,他张开的嘴巴,却是哽咽住了,像是由衷的…不忍再去劝这位文远将军。 感同身受… 突然间,高柔就感同身受了一般。 诚如项羽,过了江,他是战败的项郎,不过江,他依旧是西楚的霸王; 同样的,张辽张文远,投了降,他不过是一个汉军降将,可若是不投降,他依旧是那个大魏战神…依旧是那个山西第一勇烈,是那个让父老乡亲竖起大拇指的五子良将! “所以…文远,那关麟的邀战,你要接么?” 沉吟了许久,哽咽了许久,高柔这才问出最后一句。 “接!” 张辽斩钉截铁的回道,“但有一条,这斗将中…最终只有战死的张辽,绝不会有投降的魏·征东将军——” 也正是张辽这最后的一句,刹那间,高柔对他肃然起敬—— 时过境迁,时隔多年,他…没有变! 他依旧是那个逍遥津的战神,是那个大义当先的义士—— … … “咚咚咚——” 晨曦微明,那冲天的擂鼓声、叫喊声再度唤醒了这片沉静的沙场! 嘎吱… 随着一声尖涩的声响,酸枣县城门打开,一边是张辽带着一干亲卫驾马缓缓行了出来,一边是以关麟为首的,浩浩荡荡的汉军兵马。 旌旗招展、军纪严明,严阵以待。 不过片刻时间,烟尘滚滚,一干残破的“魏”字军旗映入关麟与所有汉军的眼帘。 不足百人的亲卫在张辽的率领下已经行至汉军的军阵前… 因为此前经历过虎牢关的进攻。 此刻,这些魏军精锐…那残破的甲胄,染血的衣袍格外的明显。 “终于,他还是出战了——” 关麟站在一处较高的战车上,望着张辽…望着这个武动乾坤、威震逍遥的大魏战神,特别是他手中的月牙戟…坐下的“灰影”战马…不禁会有些感叹。 莫名的,此情此景下,他的身影有些落寞。 反观那些来自江东的军将,做将军这么多年,本该是一颗心如铁汁浇筑,极难生出情绪的他们,此刻看着张辽出战的身影,尤是一阵悸动连连。 宛若是想到了逍遥津上的那个战神。 他,他,他…他又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