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1123节 (第3/3页)
…… 夜幕垂降,万籁俱寂,倒是唯独这安陆城东的一方不起眼的酒肆,在这月明星稀的夜晚显得别样的热闹。 左慈与葛玄赶到此间时,那面具道人已经开始传道。 但他并没有将两日前传道中提到的“致良知”、“安身立命”这些重新阐述,反倒是……他开始娓娓讲述起一个故事。 “中原有一片山脉盛产灵蛇,蛇胆和蛇心都是极其昂贵的药材,偏偏蛇毒剧烈,见血封喉,可究是如此……很多人为了生计、为了赚钱,于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区捕蛇!有一天,有三个从南方来的年轻人来到了附近的村子,准备去捕蛇。” 关麟看到左慈与葛玄到了,讲的更起劲了许些,“第一个年轻人在村子里住了一天,第二天清晨便收拾行装上山补蛇,结果几天过去了,却没有回来,原来是他不懂蛇的习性,在山中乱窜,惊扰了灵蛇,而他又不懂如何捕蛇,最终丢掉了性命。” “第一个年轻人的经历在村里里传开了,第二个年轻人见状便开始担忧,心里头害怕不已,再三思虑要不要去山里捕蛇,每天都站在村口,向大山的方向望去,时而向前走几里路,不久又走回来,终日惶惶然行走于村子与大山之间……陷入了长久的精神内耗,每日走过去,走过来……都做的是无用的功,可身体却仿佛被掏空,这是渐渐的被精神内耗给压垮……” …… …… 第583章 贾诩贾文和,这老头子阴着呢—— 唐朝柳宗元的一篇《捕蛇者说》,阐述的是“苛政猛于虎”。 可关麟此刻讲述给左慈的关乎“捕蛇”的故事,则与“苛政”毫无关系。 头戴面具的关麟,他的声音还在继续。 “第一个捕蛇人因为自己的唐突与莽撞死在山林里,第二捕蛇人因为他的徘徊与犹豫,陷入了精神的折磨,终日惶惶于村子与大山之间,而第三个捕蛇人……他的做法……” “他用了很长的时间去考虑如何找蛇穴、捕蛇、解毒等问题,并且时常向村里人讨教,掌握了一系列捕蛇的方法,制作成许多解毒的药剂,经过一个月的准备,他终于带着工具上山了,七天过去了,大家都以为他已经丧命,可是他……却背着沉重的箩筐回到了村里,他捕到了上百条灵蛇,赚了很多钱,之后……还做起了药材的生意,卖药给那些赶来的补蛇者,成为了著名的富家翁。” 唔…… 当关麟把这一条讲完时,左慈略有感悟,他轻捋胡须,心头沉吟。 ——『三人捕蛇,一个毫不考虑,鲁莽行动,一个思来想去,迟迟不动,最后这个……则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付诸行动!这截然不同的做法,注定了他们的际遇截然不同……这天下的芸芸众生,又岂不都是这三种人?鲁莽、犹豫、深思熟虑后付诸于行动!』 左慈想到这里,关麟的话适时传出,“如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思考与行动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可对于这世间芸芸众生,人们往往只意识到,凡事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再做决定才是最好的,经过反复思量的行动才能顺利的进行,由此……形成一种重思考而轻行动的风气,所谓《论语》中提及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事实上,过于谨慎,过于追求万无一失,大量的世间与精力就都会用在这无限的沉思之中,越想越觉得准备得不够充分,越想越觉得存在很大的问题……想着想着,本可以尝试的想法,就变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无疾而终!人的思索……往往是没有边界,没有上限的,越是瞎琢磨,越是容易偏离正轨,找不到重点……故而,我这次提出的道义唯四个字——‘知行合一’!” 这…… 当关麟最后一句话吟出时,左慈不由得一怔,继而……那“知行合一”四个明晃晃的大字仿佛一下子镶嵌入了他的脑海。 是啊,基于上一次闻道后,心中怀揣着的对“致良知”,对“安身立命”,对道教成为国教后是否能够解救这世间黎庶的疾苦? 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左慈陷入了无限的思考,但……诚如这面具道人“司徒钟”今天讲述的。 越想越是觉得存在很大的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