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_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97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975节 (第1/2页)

    濡须口,一处高耸的瞭望台上,周循与孙绍站在这里……眺望着那江面上,突然明亮起来的船队。

    那“徐”字大旗迎风高展,飘扬而起,猎猎作响,彰显着这支东吴最后水军的英姿。

    望着那徐盛的水军船队,孙绍感慨道:“果然,突袭的时间、地点……分毫不差,这股子英姿与气场,更是让我有一种父亲亲临征战的感觉。”

    呼……

    周循也呼出口气,深深的沉吟了一下,方才回应说,“可怕呀……也可惜啊,总有英才投了鼠辈,最终……”

    他那“最终”两字后的辞藻俨然锋利的很,他像是刻意回避着这些辞藻,故而话到了嘴边还是咽了回去。

    孙绍也沉吟了一下,转移话题,不再提徐盛,反倒是提到了另外一点,“孙权派来的那三千兵都安排上了吧?”

    唔……话题的突变让周循的心情一下子和缓了不少,周循的嘴角微微的咧开,然后说:“听闻……这已经是孙权压箱底能拿出的精锐亲卫了……这么大的场面,自然是要派出去的……”

    闻言,孙绍也笑了,“那正好……就一并葬送了吧!”

    像是提到了某件高兴的事儿,孙绍与周循彼此互视一眼,均是大笑了起来。

    孙权的兵越少,那证明……机会就越大!

    周循就越高兴,孙绍也高兴,鸿雁更是喜闻乐见。

    ……

    “好快啊——”

    “也好险啊——”

    同一句声音里,一连两声惊呼。

    此刻站在大魏水军战船船头的张辽,眺望着那一艘艘突然杀出的东吴水军战船,也望着那濡须口杀出了五十余艘艨艟战船,正以犄角之势,不断的迫近大魏水军的两翼……

    特别是东吴特有的五层楼高的楼船……

    那铺天盖地一般的气场,那汹涌澎湃的压迫力,让人望而生畏……

    看到这一幕,张辽不由得发出由衷的感慨。

    “若非提前得到这徐盛的进军图,如此从狭窄水域……半日数百里的突袭,如此内外夹击之下,我这三万水军多半得葬送在这里啊!”

    说实在的,在陆地上能让张辽佩服的唯独关羽一人,可在水上……还从未有让张辽佩服的人。

    今日一看,这徐盛……有勇有谋……是个值得让人钦佩的人。

    “只可惜你瞎了眼哪……”

    张辽幽幽的叹出口气,这话像是对徐盛说的,“你看错了那鼠辈孙权,也看小了那关家父子,这一仗……你便是再勇武、无双,也注定是回不去了!”

    言及此处,已经有副将惊慌失措的跑来,像是后知后觉的向张辽禀报道:“报……上将军,不好了,侧面水域突然冒出无数吴军战船,濡须口的敌军战船也同时出动,如今他们顺风顺水,均……均朝我军这边进击而来!”

    这副将语气惊慌,言语间几次磕绊,这也应证了……此刻局势的间不容发。

    话说回来,这副将也是一个老兵了,他参与过赤壁之战,知道那一战是怎么输的。

    无外乎是火船在前,大船在后……一场大火足以将魏军的战船悉数焚烬。

    现在局势的紧迫程度已经不亚于那一次了,甚至……如今的大魏水军毫无防备,点兵、登船、摆渡、掉头……然后或是组织水军在甲板上进行白刃战,或是远距离火矢退敌,这些都需要时间。

    但局势……并没有给他们丝毫的时间哪!

    倒是……与这副将的迫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辽,此刻的张辽眉头是舒展开来的,像是对这支突袭而来的敌船丝毫不畏惧,不担心。

    他用一如既往的语速张口吩咐,“不用慌,不用忙,一切按部就班,让各部正常点兵、登船,然后调转船头、各自准备……等我吩咐!”

    啊……啊……

    面对如此平静的张辽,副将咽下一口口水。

    他有些不可置信……

    这眼瞅着敌船就冲过来了,还不用慌,不用忙……一切按部就班,正常点兵,这……这来得及么?

    “将军……怕是……怕是将士们还未点兵登船,就……就……”

    这副将鼓起勇气提醒着张辽,这种时候,大难降临……将军犯晕,可手下的人里,该有一个清醒、理智的呀!

    “哈哈哈……”

    面对副将的急不可耐,张辽笑了,他指着那吴军飞速冲来的战船,然后面颊一冷,眼眸眯起,话锋也跟着转冷,他一丝不苟的说:“你以为……他们过得来?”

    啊……这……

    副将一时间哑然了,他下意识的回头望向那距离他们怕只有千米的敌船,心里嘀咕着。

    ——『将军这是什么意思?敌船……过得来么?他们……为何……过不来呢?』

    正想到这里时……

    忽的,这副将发现了什么,没错,那敌船中当先一排艨艟战船突然停住了,像是被什么给绊住了一般。

    而因为徐盛选择的是一条狭窄的水道,整个两百艘战船本就是密密麻麻,前后船支距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