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七十一章 大声说出你的理想 (第2/2页)
免的问题,畅所欲言嘛。” 杨廷和心里来气。 难道现在让他当着皇帝和孙交的面说,我不支持朱浩留在京师,应该让他滚出京城到地方当官? 先前怎么跟孙交承诺的? 还有,朱浩一直都是在为他杨廷和做事的,你总不能做卸磨杀驴的事情吧? 杨廷和道:“若以朱敬道为湖广提学副使,不失为也是一种历练,对他将来有莫大的好处。” 杨廷和现在也不管皇帝怎么说了。 本来他就已决定要把朱浩外调,不能因为皇帝说两句,就贸然改变计划,就算是违背了对孙交的承诺又如何?我让朱敬道去当提学副使,辱没了他还是怎么着?别人能说我杨某人是把朱浩当弃子?明明是跟着我办事后,有了光辉的前途! “嗯。” 朱四没表态,突然望向一旁的张佐,问道:“先前湖广提学副使是何人?” 张佐道:“乃张邦奇。” 朱四满意点头:“朕对他很熟悉,在王府时,他就曾到过安陆,组织岁试时特地考校了朕学问,朕受他指点,受益颇多。本来朕登基后,他因私事而归乡,湖广提学副使的职位一直空缺,朕一直想对他委以重用,朕的意思,想让他入朝,到翰林院为侍读,可以日常解答朕读书时所遇到的问题。诸位卿家,没问题吧?” 皇帝先前还在为朱浩的事,左问一句右问一句,显得对朱浩的官职很关心的样子。 但随即,朱四就提出了要把张邦奇调到翰林院为侍读的事。 很多人心里在想,感情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张邦奇啊。 皇帝可真是藏得深,想想也是,一个朱敬道,他当什么官,皇帝有那心思理会?而皇帝把一个曾经对其有过指点的,跟王府还有诸多关联的人,调到翰林院中当侍读,怕才是皇帝真正的目的吧? 这个张邦奇真是会投资,在当今陛下为兴王世子时,就敢顶着巨大的压力去考校其学问,后来辞官回乡,不也是政治打压的结果?现在人家政治投资终于有了回报! 朱四见还是没人回答,又望着杨廷和道:“杨阁老,此事朕先前跟翰林院的人谈过,他们认为,此事应当进行廷议,朕今日便拿出来说,你有何意见呢?” 杨廷和心里窝火。 现在问题已不在朱浩身上,而在张邦奇,此人恰好还是杨廷和怀疑,是他潜在的政治对手。 若答应了把张邦奇调到翰林院,万一回头皇帝就要让张邦奇入阁呢? 朱浩的问题事小,张邦奇的问题才严重。 杨廷和道:“若贸然以一名外官入翰苑,怕是于理不合。尤其还是直接进为侍读,其在翰苑中,未经六年考满,照例是不能晋升的。” “是吗?” 朱四面色不满。 孙交急忙补充道:“陛下,的确如此。” 朱四道:“进翰林院为侍读不行,那进翰林院为修撰……等等,他的官职,当修撰是低了一点吧?他为官这么多年,不如这样吧,把户部郎中的职位交给他,不算辱没,对吧?” 朱四突然就不为张邦奇争取翰林院侍读的职位了。 而改迁户部郎中。 这一听,就让人觉得心里舒服多了。 张邦奇何德何能,就算他曾经是庶吉士,但现在可是商讨让他当翰林院侍读的,翰林院多少人考满九年,都还没获得这职位,他一介外臣,就靠跟皇帝的关系,就能这么晋升?那让翰林院体系的人怎么想? 但要是当户部郎中,就很合理,倒像是平调,甚至都没有晋升。 若要晋升一步的话,应该当个诸寺少卿或者六部侍郎之类的官职。 杨廷和开始琢磨皇帝何以要提到张邦奇的事,眼下皇帝非要把张邦奇安排来当京官,看起来皇帝就是想以张邦奇为其所用,好像他这个首辅都没法阻挡。 挡唐寅,是有道理的,毕竟唐寅只是个举人,又没有为官经验,日常考核都没完成,凭什么晋升? 但张邦奇不一样,弘治十八年进士,当官都已经快二十年了,难道晋升个户部郎中都算不合理?只是从外官调到京师罢了。 “那朱浩……” 朱四突然又想到什么,语气就好像在自言自语一般,只是比自语声音要更大一些,“户部郎中的职位,就不能留给他了,这个湖广提学副使,他好像也没那资历,以新科进士来替代张卿家这样的老臣,不合适。该如何调遣呢?” 此时蒋冕实在听不下去了,出列道:“陛下,那不若还是让其回翰苑,继续深造吧。”天子的锦衣状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