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三章 二虎争,大战终(终)  (第4/5页)
东郡)、东阿县(属东郡)三县尚未叛变。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魏书程昱传》    山阳郡亦属兖州,却不在“不动(未叛变)”的郡县之列,可知山阳地方的将领无疑已经变节,其中必然包括李乾的老家山阳钜野。    塔读@告^在线免。费阅&读!    壶寿其人,始末失考。仅知是李傕、郭汜的长安伪政府派到关中的楔子。    壶寿作为献帝在关东的代言人,与黑山相勾结,本不合情理;但考虑到灵帝末年,曾招安杨凤为“黑山校尉”,招安张燕为“平难中郎将”。可以想见,壶寿与黑山军是通过这层关系(灵帝-献帝父子)搭上的线。    但牵线人又是谁呢?    牵线人大概率就是麹义。    理由很明显,李傕、郭汜等凉州豪强,与关东诸侯素不睦,且习俗、语言完全不同。作为楔子的壶寿,如想将势力插入关东总帅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势必需要通过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习俗的人。    在汉末环境下,其实就是“乡党故人”。    袁绍阵营中的主要构成是河北人和颍川人,哪儿去找凉州人?    绍军大将麹义,就是凉州人。    麹氏本凉州豪族,武威姑臧人。其族尚武、气力过人。    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英雄记》    首发&:塔>-读小说    《三国志》对于凉州麹氏的叛乱颇多记载。    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魏书十五张既传》    注:麹演与麹义大概率存在亲属关系。麹义出武威,麹演出西平,均为凉州。    关于麹义一个西凉武士,是如何一路流浪至关东冀州地区,争议颇多。普遍观点是黄巾之乱(184)时,麹义以“良家子”(类似董卓)跟随皇甫嵩、朱儁等官军一路东进平叛,之后扎根于此。    在关东军与关中军互相拆台、各拥皇帝的情况下,李傕、郭汜不可能与袁绍、曹操达成和解。在雍凉武人与河北、颍川士族习俗理念相差巨大的情况下,壶寿也很难策反郭图、荀谌等士族。    邺城之乱爆发、袁绍后院儿失火,最终引来了黑山军(实际是关中军先遣队)的突袭,势必少不了内奸。而内奸的最佳人选,就是在袁绍阵营身居高位、执掌兵权的凉州武人麹义。    袁绍与公孙瓒曾短暂同盟,虽然这是一段双方都不愿提及的往事。    黑山军联系麹义,实际留有后手,即公孙瓒。    注:卢弼集解注有:”绍杀义,事见《瓒传》注引《汉晋春秋》,谓义为瓒所诱也。”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方老在其文中断言、初平四年(193)麹义已叛。实际从《后汉书》记载来看,麹义受戮于邺城之乱过后至少三年(196)。可知麹义未必直接参与了叛乱。    首发&:塔>-读小说    方老对此的解释是,《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前后舛谬。但仔细比对印证多方材料,此结论未免略失武断。    方老断言麹义死于初平四年(193)之前,因此无法解释兴平年间(194-195)与建安初年(196)麹义领兵与公孙瓒作战之事。    我个人倾向:以州郡出身来看,黑山军联系麹义之事必有之。但麹义是否直接参与了邺城叛乱,尚有待考证。    黑山军的前手,是通过壶寿(凉州政府代言人)联系麹义;黑山军的后手,大概是策反麹义、投诚公孙瓒,共灭袁绍。    袁绍给公孙瓒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    “你(公孙瓒)违背了同盟的誓言,祸起萧墙。”    夫当荒危之世,处干戈之险,内违同盟之誓,外失戎狄之心,兵兴州壤,祸发萧墙。--《袁绍与瓒书》引自《汉晋春秋》    公孙瓒与谁同盟?以信中上下文推测,是指公孙与袁绍的同盟。    袁绍与公孙瓒本是死敌,何来同盟?    公孙瓒与袁绍,在初平年间(190-193)确实曾因种种上不得台面的原因,短暂合作过。    首发&:塔>-读小说    比如袁绍用逄纪之策、联络公孙瓒南下兵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