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两百五十节 调整(2) (第2/2页)
治这种可怕的怪物了。 当然,怎么‘讲道理’,也是一门学问。 刘彻自也明白,在如今的中国体系下,想要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那是痴人说梦。 便是表面上的公平公正,也基本不可能。 你看那些列侯们,只要一日还是列侯,就一天拥有强大的人脉和社会资源。 他们的子嗣,一入伍,起点就至少是中级军官,甚至不乏有人入伍即为校尉、都尉的。 这是公平公正吗?当然不是! 但所有人都习以为常。 不过好在,这考举之事,真正的列侯和军功贵族们,向来不爱。 最多就是派几个不成器的庶子和侄子来凑个热闹,谋条出路。 家族的精英,真正的优秀人才,还是将眼光放在军队和兵事的锻炼上。 毕竟,汉家的体制,文官永远都被武将压一头。 一般来说,假如有可能,不会有军官想要转为文职。 相反,各级文官,做梦都想要领个军职。 毕竟,这天下,只有军中方有黄金屋,也唯有军中可得颜如玉。 想要逆袭,唯一的道路,就是成为军官,然后一步步积功,拜为将军,受封列侯。 所以,刘彻知道,其实此事是可以‘讲道理’的。 毕竟,他没有触及列侯和勋贵们真正关切的根本利益。 考举制度诞生的官员,也不过是些两百石、四百石的小官。 想到这里,刘彻也不禁轻叹,自己当初抉择的正确若今日的考举制度是一次只取数十人,而且一取就是高级官员,甚至是顶级官员的备胎。 恐怕,哪怕是他想要改革这个制度,也要流血了。 不杀他个人头滚滚,列侯勋贵和官僚集团也不会罢手! 而如今,两百石和四百石的小官。 对于贵族和勋臣们来说,其实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一念及此,刘彻就道:“朕知有大臣不解朕之意……也罢,朕就与诸卿开诚布公,谈一谈此事……” 刘彻将目光转向了少府卿刘舍,问道:“少府,朕听说卿有子侄,分别在元德三年和元德五年,取为甲等士子,可为何卿的子侄取得功名后,却闷闷不乐?”wap..OrG 一说到这个事情,刘舍顿时就愁眉苦脸的拜道:“陛下,臣子侄,蒙陛下不弃,用为大臣,奈何士林有所议论称:竖子独赖父祖之威而已……是故,皆引以为耻……” 刘舍的话,立刻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事实上,列侯勋臣们的子侄,自然有许多废柴。 但也存在大量的精英。 这些精英本就是接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最好的资源,即使是真的依靠自己的本身,也可以在考举场上获得优异成绩至少不会比寒门士子差。 但是,正因为存在着加分和优待。 所以,寒门的士子们,将这些勋贵子侄们全部划为一个群体,总觉得他们没有真才实学,只是靠着父祖的余萌才得以考一个好成绩。 而勋贵子弟们却很难反驳。 因为,他们确实获得了优待和加分。 自然,类似的舆论和言论,严重影响了贵族中的精英子侄的心情。 …………………………………… 等下还有(未完待续。)要离刺荆轲的我要做皇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