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一百三十节 刷新 (第2/3页)
可以自己享受,下可以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事情,在中国,从来都是会凝聚所有人心,团结所有力量,让一切团结的事情。 中国的问题和优势,永远都是聪明人太多。 当他们团结,这就是优势,譬如秦王扫*,以及楚汉争霸中汉军的表现。 而当他们相互撕逼,这就会变成悲剧。 此刻,在可以预见的扩张潮到来之时,贵族们首先就反应了过来。 “尔等逆子!”某个侯府之中,向来对自己的纨绔子弟们比较宽容的一个列侯,将自己的儿子们召集到一起:“统统去给吾去练习武艺!凡不能为武者,休怪我将尔等逐出门户!” 这样的,还是属于没有门路,已经********的列侯家族。 他们只能靠着自己的子弟去拼,拿命去换军功了。 而那些跟皇室关系密切,或者在军队里本身就有着基础的列侯家族,则立刻就开始发动所有人脉,拼命的做工作。 甚至还有人跟个小丑一样,成天往宫里跑,在宫廷贵人面前晃荡,拼了的命吸引注意,想要博出位。 不止贵族们被深深震撼。 士大夫阶级也遭遇了一场八级地震。 从前,汉家士大夫阶级,主要是黄老派、法家和儒家三足鼎立。 其中,黄老派秉政但人少,而儒家人虽然多,嗓门大,奈何没有权力,至于法家……从来都是皇帝本人意志的投影。 在对外政策方面,曾经,除了儒家的公羊派外,汉室士林之中,几乎是一片主和之声,圣母遍地走,白左不如狗。 这些年虽然经过刘彻的鞭笞和调、教。 主战派崛起,尤其是年轻一代,几乎都成为了鹰派。 但士大夫阶级的本身意志,却还是保守的很。 毕竟,对官僚来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一直就是真理。 翻开汉兴以来,历代文豪和名士对秦亡的教训的总结就知道了大家都在埋怨秦始皇做的太多了,而秦二世居然不改邪归正,还想多做事情,活该它灭亡! 却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真的深入思考,秦亡的根本原因。 哪怕是贾谊在这个事情上,也是浅尝辄止。 不是这些人看不到问题的存在,也不是他们不知道原因的所在。 而是因为…… 将东西都讲出来了,以后还怎么当官?怎么做事情? 皇帝要是太精明了,我们怎么好搞小动作?挖墙脚? 没人希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出现一个太宗皇帝已经够恶心的,再来一打,肯定就要官不聊生,国将不国。 所以,还是忽悠吧! 但现在,情况就又不一样了。 年轻的考举士子们,脑子更清楚,思维更活跃,做事更大胆,还更科学。 于是,升官如尿崩。 第一批考举士子的前十之中,混的最差的郑当时,都做上了关中某县县令。 而颜异更是成为标杆。 其余如主父偃、周远等人,也都混的不差。 而汉家国势蒸蒸日上,王师屡战屡胜,天子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这就给了其他官僚,极大的压力。 甚至,有许多人曾经在私底下腹诽说:当今用人,不以德孝,而单论以才干,长此以往,吾恐国将不国,纲常颠倒! 一听就知道,满满的都是羡慕嫉妒恨。 但高阙之战结束后,伴随着大量情报和消息,灌入他们的脑袋里。 这让整个汉室的官僚体系都为之一振。 现在,中国君临天下,似乎已经是上天注定的事情了。 在这个情况之下,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 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 只要抓住机会,抓住时机,那么,谁说文官就不能成为诸侯?谁说士大夫便不能封建国家? 古有太公望,近有瓒候萧何,中有商君。 都是鲜明的例子。 周武王说:予有乱臣十人。 而这十人,人人都在后来成为了宗周诸侯。 而那身毒和西域的地方,何止能安置八百诸侯? 一千八百,恐怕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