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零三十三节 磨刀霍霍(2) (第3/3页)
来,然后,踢出了忠勇军。 在这样的思想的武装下,这支忠勇军的士气和斗志,连郅都都感到有些害怕。 自古,用思想武装的军队,最可怕! ………………………………………… 长安,宣室殿。 刘彻站在一副巨大的地图面前,望着地图上一颗颗已经摆上了长城沿线的棋子。 一颗棋子,就是一路大军。 或者一支匈奴的部族力量。 汉匈双方战前在河套的军力和配置,到现在,已经基本上出来了。 在上郡的最前方的增山关,是卫将军郅都所统帅的一万五千余大军。 其中,包括五千忠勇军胡骑,虎贲卫、羽林卫的陌刀新军共三千人,棘门军的两个校尉所率的三千五百余骑兵,灞上军的三个校尉统帅的四千多步骑。 而他们直面着匈奴在河套的右翼。 沿着梓岭、河阴、北河、高阙,总计过十一个万骑,至少七万多匈奴骑兵,居高临下,面对郅都所部。 假如只有郅都一部北上,那跟送死没有差别。 所以,郅都这一路,只是吸引匈奴注意力的。 在正面战场上,义纵将统帅羽林卫和虎贲卫的主力。 其中有着三千五百名胸甲骑兵作为中军,南北两军的主力骑兵,一万两千骑分做左右两翼,外加七千多的步兵作为预备队。 这支总兵力接近了两万五千人的主力,将成为汉军的拳头,作为砸开高阙要塞和匈奴人主力决战的利器。 而在云中的左翼,程不识将统帅楼烦军,陌刀兵和一部分的云中郡兵,直插梓岭。 假如梓岭之敌,匈奴的若卢部族识趣,那就不管它。 倘若他们想出来刷存在感,那就碾碎他们! 程不识所部的主要任务,还是为义纵主力,扫清道路,并且引诱匈奴主力决战。 此战,汉军出塞的总兵力,将达到六万余人。 其中骑兵过四万! 大军兵分三路,最终在高阙城下会师。 而之所以选择三路出兵,而非是集结成一个拳头。 倒不是汉室和刘彻对匈奴人的战斗力有多么低估,或者说自信心已经膨胀到了可以无视匈奴人的地步。 之所以兵分三路,这其实是迫不得已,不得不如此! 你可以试想一下,六万大军的规模,有多么大? 毫不夸张的说,即使只是六万人站在一起,也是密密麻麻,完全看不到尽头的庞大军阵。 更别提,汉家骑兵的标准配置就是一人双马。 再加上步兵的重装备和武器。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支大军,行进在一条道路上的情景。 那几乎就跟苻坚说的一样了。 足可以投鞭断流,每人吐口吐沫也足以汇成小溪。 而他们每人在路上踩上一脚的话…… 哪怕是以坚固和实用著称,在这个时代堪称bug的秦直道也足以踩个稀巴烂。 甚至哪怕是水泥路,哪怕是柏油路,恐怕也经不起六万大军的践踏。 而汉军出塞,可不仅仅只有军队。 还有庞大的后勤民夫队伍。 而这些人的数字,起码是军队的四倍! 以现在中国的道路情况来说不存在一条可以维持如此之多人马往来,马蹄践踏的道路。 假如硬要一路出兵,那结果只能是大军出塞后,民夫们和补给物资全部陷在泥泞之中,动弹不得。 其实,哪怕是兵分三路后,道路的压力也依然庞大。 仅仅是为了准备随时修葺道路和疏通交通,汉家就已经做好了动员十万以上的民夫的准备! 这也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局限性。 没有铁路,没有水泥路,更加不存在飞行器。 人类,只能肩挑手提,跋涉在泥泞和寒风之中。 每一口送到前线的军粮,都可能在道路上被消耗掉三分之二。 所以,历史上,武帝才会迅的耗尽他的国库,最终甚至干出了连小孩子也不放过的政策。 想到这里,刘彻也是叹了口气。 这是客观事实。 打仗,哪有不花钱的? 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大概是这次战争,能带回足够多的战利品来填充国库了。(未完待续。)8要离刺荆轲的我要做皇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