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不知火舞红云起 八百比丘素面寒  (第4/5页)
,依然横亘在山路要冲。    小龙王当先推开庙门,向大殿走去。    就在他要拾阶而上的时候,殿内飘来一阵曼妙仙音,    “看来今日想要留下小龙王,是不会太容易了?”    小龙王朗声大笑,    “这位可是比丘尼统胡僧芝大人,今日,看来要得罪了!”    他的身形随声而上,几个纵跃,便来到殿前。    暅之庆云一左一右,紧随其后。    殿中此时只有两人,一名比丘尼盘膝坐在佛像前,宝相庄严,却难掩风姿,宛若慈航。    他身后站了一名中年男子,    黄衣,玄裳,横缚朱带,    头戴高冕垂七旒白玉,胸抱黄玉斧腰插宝刀,端得威风凛凛。    小龙王一见此人,顿时一呆。    这个人他并不认识,但是他的穿着制式却与天子礼袍齐制,只是帝冕垂白玉旒十二,此人仍戴三公礼制七旒冕,但寻常三公冕上只能挂青玉珠,他却可以挂白玉。    这些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此人衣冠,玉斧都是御赐礼器。    人臣之极,可受天子九赐,在古代文献中通常写作九锡。    所谓九锡,既帝制车马,衣裳,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斧钺,秬鬯。    得此九赐,位于天子齐。    古来得九赐者,大多王莽,曹操,司马昭之辈,    先如九锡再篡位已经成了乱臣的套路。    所以九锡如诅咒,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    明哲若诸葛亮,司马懿,均推脱不受。    九锡之下,就算得天子赐其中一两样礼器,那也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比如当年齐桓公连横诸侯为群雄霸主,周天子也只授两锡。    说到当今元魏这一朝吧,除了刚刚去世的太尉冯熙,追九锡。    再就只有亡国北投的齐郡开国公宋王刘昶,也就是斩蛇山庄主人,得赐衣冠,玉斧。    除此二位,就连小龙王也没听说过还有第三个人受过如此恩遇啊。    眼前这个人当然不会是已死的冯熙,也不会是重伤闭关的刘昶,这两个人小龙王都认识。    可是他仔细辨认了对方的冠,服,确认是天子赐礼无疑。    持玉斧钺者有代天巡狩之权,小龙王也不敢造次,只能恭谨地叉手作礼,    “敢问比丘尼统身后的这位大人名讳。”    那人昂头傲然不语,还是由比丘尼统微笑解释道,    “小龙王已然知道贫道俗家姓氏。    应该已有计较才是。    若以世俗礼法论,身后的这位大人应是贫道家兄。”    小龙王此时在脑袋里拼命搜索,胡氏,胡氏望族,啊,只有一支安定胡氏。    这一支胡氏近些年出过什么大人物吗?    他猛得想起一件事,抬头问道,    “阁下可是假节都督胡世玉胡大人?”    胡世玉,名国珍,字世玉,出陇西望族安定胡氏,    祖上历事汉,曹魏,晋,后秦,胡夏,均握兵持剑,鞭扬陇西。    自赫连胡夏为汉所破,胡氏降魏,也因此得了个武始侯的封号。    但胡家自此变得异常低调,甚少干政。    直到当今魏王临朝,初代武始侯薨,这才招新侯爷胡世玉上洛,封都督,假节。    虽然假节是仅次于九锡的殊荣,也有代天巡狩之权,    但是时人普遍认为魏王此举只是为了给胡世玉封一个虚职,将其召入洛阳监视,以控制胡家在陇地的势力。    因为魏国官制沿用三公,兵权握于太尉,    都督这个职衔虽重,却并无具体职司。    此后胡世玉除重大礼祀活动,可免上朝,便真如风评所说,如闲散王爷一般被养在了京师,毫无存在感。    所以小龙王想起这个人来,可着实费了些时间。    只是这胡世玉何时又被授两锡,又为何出现在这里,小龙王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    “呵,不愧是小龙王。    而今大魏朝野,能记起胡某人的,恐怕不多啊。”    这胡世玉见被小龙王喊破,神情顿时缓和很多,不似最初那般倨傲。    小龙王此时忽然神色一凛,对暅之和庆云道,    “眼下有些事情涉及大魏军机。    你们若是知晓反会招来祸事,两位义弟可否暂避?”    二人均识得大体,一齐躬身退下。    小龙王这才重新望向胡世玉,冷冷说道,    “世人均说胡都督挂了个虚职,此时看来却是被另委重用。    都督所督的,应当是魏王保义军吧。”    “呵呵,小龙王心思缜密,有乃父之风。    你可知这保义军的上代都督,就是令尊拓跋钟馗?”    “什么?”    这次轮到小龙王自己吃惊了。    北保义,南忽律,乃是举世皆闻,却鲜有人知其底细的两支番号。    这两支部队分别是南北两朝执行秘密任务的暗部。    他们由谁统帅,军制如何,驻兵何处,执行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