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五章 贾政考校,冯渊点评  (第1/3页)
    正常来说,应该是初二那天。    新婚夫妻再正式回门。    不过新鲜的果蔬刚摘下来,冯一博就又填了些各色礼物。    带着媳妇提前回了娘家。    到了荣府,夫妻俩先从侧门到梨香院。    一起见过丈母娘。    说了会儿话,宝钗就跟着薛母,一起去了后宅。    拜见一下贾府长辈,尤其是史老太君。    冯一博则顺着夹道过去,绕到正房拜见贾政。    说起来,贾政也是才回来没两天。    八月份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    贾政被皇帝点了学差,    而且是外放崖州。    也就是冯一博从流求回来的时候,贾政差不多刚从家出发。    当时圣上在朝会上钦点,说他人品端方,风声清肃。    虽非科第出身,却是书香世代。    可任谁都明白这是个苦差,唯有贾政将这当做夸奖。    喜滋滋的接了下来。    督学御史又称学政,每省一人。    一般是在翰林、科道、部属官员等进士官中选派。    掌全省学子,负责岁、科两试。    只是崖州偏远,还多是用来发配之地。    哪来几个学子供他提点?    而且,贾政虽然是工部员外郎,正经的部属官员。    可他却并非进士出身,而是蒙祖宗荫庇。    按理说,由他出任学政,并不能服众。    只是崖州学政,大家却都敬而远之。    自然没人会说他不合适。    于是贾政八月从都中出发,走水路到泉州。    再从泉州坐船,前往崖州。    可他兴致勃勃的刚到地方,屁股都没坐热。    又被一道旨意召回。    说是恩准他回家团圆,过了年再上任。    于是,贾政又立刻坐船往都中回返。    直至这几日,眼看都要过年了。    方才到家。    冯一博被带到书房的时候,屋里不止贾政一人。    还有宝玉、贾环、贾兰三个也在。    “见过叔父,近一年时间没见,叔父清减了许多啊!”    冯一博一看,贾政又黑又瘦。    显然是在海上风吹日晒,没少遭罪。    贾政倒还有几分自得,笑着道:    “为圣上办差,自当殚精竭力,只是我这几月都在路上,舟车之间却有些劳形。”    冯一博接口道:“为国效力,也当注意身体。”    两人一边寒暄,一边往里走。    “见过冯大哥!”“见过叔父。”    三个小的也上前见礼后,便在一旁垂手侍立。    贾政和冯一博则分宾主落座。    等下人上了茶,贾政便笑着道:    “一博你来得正好,我正考校他们几个,你这个探花也给他们提携一二。”    贾政整整三个多月,几乎都在海上漂泊。    人都差点散架了。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这几日在家好生歇息,才刚缓过来一些。    今日兴起,就想要拿自己儿孙练练手。    以备年后再去崖州,能适应学政之职。….冯一博听他邀请,笑着点头。    随后贾政就开始对三人一一考校。    宝玉所学,止于四书。    其中《学》、《庸》、《二论》,都还能背得。    等到了上本《孟子》,宝玉就开始卡壳。    若贾政凭空提了一句,他就接不上来了。    至下本《孟子》,更是一句也背不出。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很容易。    《学》也就是《大学》,只有一千七百多字。    《庸》自然是《中庸》,有三千五百多字。    《二论》是指上、下《论语》,字数堪堪过万。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    这字数也不算多啊?    但四书的学习和背诵,还要加上朱子的注解。    也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全加起来,十万字都不止!    所以宝玉虽然看似不学无术,但其实基础还是不错的。    贾政考完,并没做什么评价。    只是继续考校另外两个。    贾环也已经完成了启蒙,开始接触四书。    但显然,《学》、《庸》都还夹生。    更不用提《二论》和《孟子》了。    只绊绊磕磕的背诵了几篇,贾环就讪讪的卡在那里。    贾政连提问都懒得再提,只叹了口气。    就转而考校贾兰。    贾兰早将《三》、《百》、《千》背得滚瓜烂熟。    《三》、《百》、《千》就是《三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