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穿成虐文里病美人太子/事了拂衣去 第162节  (第2/2页)
看看,大靖到底还有多少破烂!”    英珠被天玺帝的眼神摄住了,他的意识仿佛被一只大手擒住,在无意识间冷汗湿透了衣裳。    -    是夜,靖都起风了。    有人推波助澜,在黑暗的涌潮里,有人两三密议,在灯下奋笔疾书。    次日清晨。    平时起早贪黑做生意的铺子还没点灯,靖都的官道上就有人开始奔走。    他们鬼鬼祟祟地在各处张贴纸张。    -    天色大亮,靖都霎时炸开了锅。    街坊们看着那些纸张,交头接耳地说:    “当今天子血脉不纯,并非皇燕子嗣?”    “这不可能罢。这种诬蔑圣上的话,也敢乱说!”    “这可是要杀头的!”    那些到处可见的纸张像是烫手山芋,百姓们慌张地丢掉。    稍有些见识的人严肃地提醒:“天家血脉,乃是大事,岂是我等庶民能议的!”    “赶紧的把这些纸烧了,这些纸,光是看到都掉脑袋的!”    “谁家敢有一张,满门抄斩都够了!”    百姓们慌张地收拾满地的纸,点火烧了。    -    流言不长脚,却走的最快。    不出半日,靖都都在议论此事,便是锦衣卫在大街上巡逻,也堵不住悠悠众口。    百姓们都在观望,大家以为天玺帝必然震怒,一定会狠查此事,接着恐怕是要血流成河。    然而天玺帝除了派锦衣卫加强巡查之外,并没有处置谁。    这就微妙了。    难道是天玺帝底气不足?    -    乾清宫捉摸不透的态度,纵容了流言飞起。    隔天此事甚嚣尘上。    街上的纸张不减反添。    纸上写的话,愈发不能看:    “熹平帝暴毙而亡,是拜天玺帝所赐。”    “长公主其实是男子,被天玺帝处了宫刑。”    “天玺帝嫉妒燕氏血脉,绝了燕氏香火。”    每一件事,都犹如一记重雷,轰炸在靖都。    长公主是男子?!    百姓们简直不敢相信。    百姓们先是迷茫,而后是窃窃私语,也没心思挣钱了,都伸着脑袋看宫里头的动静。    话说到这么难听的地步,仍然没见锦衣卫抓谁。    百姓们开始狐疑了。    这等非议之事,惊动了靖都的学生。    学生们知晓此事厉害,先是按捺着性子看事态发展,国子监祭酒更是亲自盯着监里头的学生们,再三叮嘱不许妄议,莫要参与,自毁前途。    可是学生们又等了一日,乾清宫还是没有表态,市井里头越传越难听。    学生乃天子门生,他们无法坐视君父被如此构陷。    学生们义愤填膺,自发到午门外请命,要天玺帝澄清事实,斥责非议之人,并起誓要与流言斗争,还天子清誉。    -    天玺帝无动于衷。    这下可好。    学生们从激昂不忿到不解怀疑。    有人开始怀疑流言莫非都是真的,否则天玺帝为何不作声?    是做贼心虚吗?    但此事实在干系重大,没有哪个学生敢出头去问。    -    到了第四天,突然冒出几个人自称是老晋王府的人,言之凿凿地说天玺帝的生母是个不守本分的女人。    还说胡氏在老晋王府要陪客,不陪客的时候,还往外偷人,借腹生子。    说得绘声绘色,有板有眼。    胡氏因着没有任何封位,是天玺帝都不认的生母,民间说起她来肆无忌惮。连她几岁卖艺,几岁陪客,以及在入王府前卖过多少客人都被挖出来了。    甚至还有胡氏从前的客人出来现身说法,那些人唾沫横飞,把自己如何阳刚说得天花乱坠,把胡氏如何卑微承欢说得细致入微。    言语污秽,不堪入耳。    事情闹成这样,宫里头还是没有人出来管。    靖都府尹生怕事情闹到不可收拾,派了许多衙役出来驱赶聚集的百姓。    五城兵马司也加强巡防,几日里抓了不少人,只是不敢大张旗鼓地说是因言获罪,都是抓的都是有作奸犯科前科之人,是以并没起到什么威慑效果。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